师生文苑

  • 心游沅江

    时间:2008-09-28 13:19:26  来源:  作者:

  •  

    沅江是湖南的四大河流之一,也是我们桃源人民的母亲河。它从县境西南部的兴隆街乡流入,从东部的陬市镇流出,在县境内浩荡百里,世代滋养着桃源人民。

    一直离沅江很近,老家距沅江仅20余华里,现在工作的桃源二中更是近处沅水之滨。站在五楼宿舍窗口,竟能与沅江日夜相望。水涨水跌,朝晖夕阴,日日望着静静流淌的江水,眺望远处临江而建的高举阁和宛如鱼背的白鳞洲,总觉得它是那么温和、那么平静,如一处子,秀美之中又带沉静,如一老者,内敛之外又显辉煌。

    与沅水有关的记忆最早的是有关穿石的传说。穿石是沅水岸边一座如绝壁直立的石山,高约60余米,是沅水北岸绵延数里石山的“龙头”。传说沅江流到此处后变得凶猛异常,滩急水深,常有行船在此沉没。一日,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驾船到此,只觉得此处果然水势汹涌,慌乱中忙用船篙撑在江边的石山之上。谁知他用力过猛,竟将这石山捅了一个大窟窿,这就是现在的穿石山。听老人们说,这山还有一样奇特之处,那就是在洪水高涨的季节,它能做到水涨山涨,被张果老捅穿的那个洞眼始终都不会被水淹没。

    十多岁时一次到沅江看赛龙舟,才一睹了穿石的真容。这穿石山果然神奇,直直地立在江水之中,三面环水,没有任何遮挡地迎接着江水的冲刷。江水到此处后也为之改变了方向,因而此处的确水急浪高,又多旋涡,是水上行船人最提心掉胆之处。而那洞眼处在距水面10多米的高处,中间贯通,可容10余人同坐。记得那年端午正是雨天,江水猛涨,而那洞眼的确没淹,似乎验证了那段不知源于何时的传奇。

    那天的龙舟好像并没有赛起来,但那次我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穿石,第一次看到了龙舟,也第一次到了至今仍令我难以忘却的郑河老街。

    郑河,与明代的大航海家同名,大概都与水有关,正好处在穿石山的对岸。记忆中的郑河老街沿着山坡一直跌落至江边,一条弯弯曲曲缓缓向下的老街,两排错错落落古色古香的木屋。街面不宽,均以青石板和小青石铺路,跌跌撞撞,错落有致。而两旁的铺面却很多,卖小吃的、卖小百货的,铁匠铺、裁缝铺都有。那天江边看龙舟的人很多,不仅沿江的高地上都站满了人,河边吊脚楼的木栏杆上更是密密麻麻地站了几层先就得了地利的观众。

    那天几只龙舟在江边上懒懒地划了几回,也不知后来真正赛起来了没有。不过那年端午、那条老街却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深处。有时甚至觉得过端午就应该像那年一样,下点雨,涨点水,人山人海,边闻着粽香,边看着龙舟,边说着那些陈旧而永远不会老去的神话。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2300多年前,滔滔沅水就留下了先贤的行迹,而对先贤的这种感情也一直朴素地浸染着两岸的人民。早就想和屈老一样,乘着一条小船边行边吟,去感受一下他当年被贬蛮荒的艰辛。我还想去看看“智绝”诸葛亮为降服蛮兵巧设的七星洞和他布过阵的营盘洲,伏波将军马援当年为避暑而凿的石室应该还保存完好,钟相、杨厶为反对宋末暴政而营建的百里水寨又该成了怎样呢?我真想穿越时空的邃道,吟哦沉睡的历史,去触摸更多的传奇。

    我喜欢沅江的清,我喜欢沅江的静,我喜欢它的秀美,更喜欢它的深邃与神奇。它静静地流淌,涤荡了多少历史的风云,沉淀了多少英雄的感慨,虽然一直没有机会再到它怀里静静地感受,我却早已在心里将它游历了千回。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