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8-29 14:31:19 来源: 作者:
随着年根将近,身边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不管是电视中的大力渲染,还是寻常百姓窗前晒制的各种年货,都预示着我们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看着人们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形来。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中期,记忆中最早的春节是在七八十年代之交。那时农村已经分田到户,农民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经济生活也有了一些新气象。那时候的春节的确是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段时间,也是人们最开心的时节——毕竟生活在一天天好转,压抑了多年的希望也在向人们招手。
那时候,农村的物质慢慢丰富了起来,到年底一般都能杀上一头年猪,有的还会杀上一只狗或是一头羊。但大多只有杀猪的当天全家饱吃一顿,然后腌好、炕干,再等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和正月待客时吃。这时我们孩子也才能敞开喉咙,而家里的大人一般也不会责骂,所以过年那时实在成了我们一年中最期盼的事情。
能够吃到糖也是孩子们盼望过年的原因之一。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但平时能吃到糖的机会还是不多。每到过年,不管怎样家里总会买上几样糖,好在正月有客人来喝茶时拿出来吃。这时我们孩子除了能大吃之外,还能往衣袋里偷偷地塞上几把。正月到亲戚家去做客,吃到的品种还可能会丰富些,所以那时走亲戚也成了我们许多孩子的喜爱,往往到了开学的时间才从亲戚家赶回来。
盼望过年,当然还能看到许多平时不能看到的东西。每到初一,村里大人们组织的龙灯和孩子们玩耍的狮子也就热闹了起来。孩子们玩狮子是在白天,一群三五个人,主人家往往只要打发几个糍粑,或者给上三五角钱,孩子们便高兴得不得了。大人们玩的龙灯一般是在晚上,大多有十几人,除了有负责玩耍的外,还有敲锣打鼓的。所以每次有龙灯到来,往往一两里外都能听得到。龙灯玩到谁家,主人家除了要给一定的“打发”(相当于红包)外,还会放鞭炮以示迎接,有的甚至还热情地留下来款待酒饭。
“过年三天无大小”,这是那时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记得那时在农村过年有许多讲究,比如在那几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垃圾不能往外扫等,但大人小孩都可以相互开一些玩笑,有点像现在的愚人节。那几天,大人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欢乐的气氛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直到正月十五看完花灯大闹元宵节后,浓浓的年味才渐渐散去。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原来只有过年才吃得上的东西,平时也能吃到。电视等媒体也普遍地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庭,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随时都可以尽收眼底,但人们过年的心情似乎比过去平淡了许多。很多人都是在年前盼着过年,但年后又觉得过年也无非是吃了些平时也能吃得上的东西,看了些平时也能看得到的节目,见了些平时也能见得着的人,只是“年年有年年年过,年年过后又盼年”。也许过年早已成了一种习惯和心理,不管怎么说,在中国人的心中,它始终代表着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一年结束了,当然应该庆贺,一年开始了,更是值得欣喜。无须对过年寄予太多的企盼,也许这样我们过年的心情会更加平静而真实,过年之后也才会少些失落与感慨。
湘公网安备 43072502000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