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文苑

  • 打开尘封的记忆

    时间:2008-05-27 14:33:24  来源:  作者:

  •  

     

    随着通讯的迅猛发展,书信开始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我书桌的抽屉里,却一直保存着一大沓几年前的书信,这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当时在《桃源报》任编辑的李泽红老师寄来的。翻阅着这些渐渐有些发黄的信件,一桩桩往事又开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李老师是山东人,身材却并不是很魁梧。我和他的结识,是在1999年《桃源报》举办的第一期通讯员培训班上,从此我俩一直保持着联系。

    和李老师有一起采访的机会,是在培训班结束后不久。当时我还在杨溪桥乡中学工作,记得那天已经放了暑假,李老师打来电话说想到我们乡了解一下当时轰动一时的两位少年为救同伴英勇牺牲的事情。李老师乘车来到杨溪桥后,我随即租了一辆摩托车与他一起来到小英雄燕飞、张帆家——杨溪桥乡和平村洞冲组进行实地采访。两个小英雄当时一个14岁,一个11岁,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看着他们两家隔路可望的房屋前还残留着的纸钱,听着家长和邻居们沉痛的诉说,我俩除了沉默便只有无言的叹息。采访结束后,我利用在常德学习普通话的时间完成了两千余字的初稿,后经李老师的反复修改,反映燕飞、张帆事迹的通讯《碧水映英魂》终于在816日《桃源报》的显著位置上发表。该文发表后,县内许多学校都掀起了向小英雄学习的热潮,小英雄舍己救人的事迹在全县广为传颂。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想方设法让他们摆脱困境看到希望,是几年来的交往中李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2001年底,我无意中和他谈起杨溪桥乡中学一个特困生张年华的情况。张年华当时在读初二,在他小学二年级时,聋哑父亲不幸触电身亡,家里只留下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和有严重智力障碍的母亲。从小学到初中,他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村里帮助解决的,他自己也很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眼看他就要初中毕业,村里也没有更大的力量资助他继续上学,他能否可以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事。李老师听说后,当即表示让我带他到张年华家里去看一看。

    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天气也比较冷,我们租了一辆三轮摩托来到十里外的朝阳村。看到张年华家空无四壁摇摇欲坠的木屋,李老师深深地震撼了。回到学校后,李老师掏出200元钱塞到张年华的手中,并鼓励他一定要克服困难,努力求学。不久,报道张年华事迹的通讯相继在《桃源报》《常德晚报》《湖南工人报》等报刊上发表,张年华的情况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李老师的多方努力和奔走呼告下,张年华先后得到了家美电器超市和湖南师大玛雅国际学院的资助,他不仅完成了初中学业,还顺利地升入了高中。

    20029月的一天,也是我难忘的一个日子。那天我和李老师相约去剪市镇天台山村五组采访一位特殊的老人——李斌。李斌是一位老军人,年轻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投奔到邓小平、贺龙率领的西南军区部队。1950年他入朝作战,并多次立下战功。1954年从部队返乡后,他一直生活在剪市老家,生活比较清苦。特别是19991219日,李斌一个在家时家中不慎失火,霎时4间木屋和所有家什化为乌有,除了老人随身携带的几件证明外,其余物品全都被毁。记得那天李老师从桃源出发,我从杨溪桥出发,由于路线不太熟,我俩到达他家时已是下午两点左右。采访完毕,已是黄昏时分,我们步行两里多的山路来到沅江边上,花了10元钱雇船才渡过沅江。后来得知,李老师设法为老英雄募捐到物资钱款总共有1000多元,解决了他们家的燃眉之急。

    回忆起和李老师一起采访的情形,一桩桩往事真的就像电影般在脑海里回放。记得我们曾一起到杨溪桥乡芦坪村采访曾是植物人的肖从政,到沙堤村采访抗美援朝的老军人杨世浩,到羯羊村采访七旬老党员肖春林,到爱吾村采访八旬老中医郭知十,到杨溪桥村采访昔日警官、今日养鸡大户朱明辉,我们还一起到太平铺、牯牛山、郑家驿等乡镇采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合作完成的多篇新闻稿件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这期间,我也由一个写作门外汉慢慢步入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李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多种新闻体裁,并开始了文学创作。从1999年以来,我写作的《将你放在我手心》《饮泪而泣,我的人生没有归路》《桃花流水,可曾记得我当初的美丽》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先后见于报端,这里面不能不说凝聚了李老师的大量心血。

    每有作品见报,最先把消息告诉我的是李老师。在《桃源报》工作期间,每当我有作品发表,他除了通过电话告之我外,还会特意给我寄来样刊。有时为了让我尽快看到报纸,他还会托咐县邮政局的邮政车司机直接把信捎到杨溪桥乡邮政所,然后打电话让我去取。这样我往往能在报纸印刷出来的第二天就看到自己的作品,这也是我珍藏的几十封李老师寄给我的信件中有几封没有加盖邮戳的原因。

    现在李老师已经调入常德日报社工作,我也调入了桃源二中,但他对我的关心依旧。他不仅时常鼓励我多写稿件,还激励我在教学上要抓住机遇干出一番成绩。李老师在年龄上虽与我相近,但各方面却是我当之无愧的老师和兄长。他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远远超出了一般编辑和通讯员之间的关系。

    岁月流金,多少时光已在不经意间流走,多少往事已成了不可重复的从前。打开尘封的记忆,和李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却依然历历在目,如在昨日。李老师对他人的坦诚,对事业的执著,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注,都将深深地影响我人生的轨迹,成为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