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 刘禹锡与竹枝词

    时间:2008-09-10 16:04:06  来源:  作者:

  •  

    刘禹锡自从永贞元年(805年)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被贬为朗州司马之后,一直到宝历二年(826年)才被召回朝。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命运捉弄了他,但也给予他丰厚的馈赠。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梦得佳作,多在朗、连、夔、和时。”在这期间,刘禹锡写下了大量的饱含哲理和激情的诗歌,同时也与竹枝词等当地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它含思婉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刘禹锡在朗州时,就经常见到这种场面,并极为欣赏。据《新唐书•刘禹锡传》以及他自己写的《竹枝词引》中说,他在朗州时就时常看到乡间百姓联唱竹枝,有人唱,有人吹短笛,有人击鼓和节拍。唱的人还边唱边扬起衣袖起舞,称赞唱得最多的为能人。听听竹枝词的乐曲,符合黄钟宫中的羽声,结尾部分乐音激切好像吴地的民歌,虽然唱词杂乱,分辩不清,但音乐跌宕宛转,犹如卫地的民歌一样动听。    

    况且,刘禹锡又受到当年屈原创作《九歌》的启发,“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竹枝词引》)然而,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正是他拜人民为师,全身心地投入民歌创作,竹枝词这一民间歌唱形式才得以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并得到广泛传播和大放异彩。    

    刘禹锡一方面学习民间竹枝词的优长,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思想和文学修养提高竹枝词的审美境界,先后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要数《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一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晴”与“情”的谐音,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少女复杂的心态。“杨柳青青江水平”,是少女春日所见,杨柳青青,江水满川,是万物滋长之时,也是少女情思萌动之时。“闻朗岸上唱歌声”,忽然,少女听到了江上传来了熟悉动人的情歌之声。这情歌是岸上人随兴而唱,还是专门送给我的呢?少女心里没有底,只好在心底追问情郎:东边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你不是说了没有晴天吗?怎么还有呢?至此,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态便跃然纸上,极尽神韵与自然。    

    刘禹锡虽然只创作了十一首竹枝词,但由于具有开山的作用,因而备受历代文人的高度称赞,也给我们常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北宋黄庭坚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清代翁方纲评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