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 百家讲坛  缘何热浪不减

    时间:2008-07-23 09:23:54  来源:  作者:

  •  

    前言:《百家讲坛》 200179诞生时,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小节目,甚至面临末位淘汰的危险。20045月,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持续在科教频道一周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给该栏目带来转机。2006年,一度被评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短短几年,一个以人文历史为主的电视讲座创造了一个神话,还成就了一大批“学术明星”,《百家讲坛》几乎家喻户晓,其势头真可谓热浪不减。

    媒体造势  学术走向平民

    传统上的讲座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百家讲坛》则注重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吸收评书和电视剧的技巧改变了讲座节目的形式。这是借助现代媒体造势,让讲座成为备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开端。

    而对于学术,总是那么遥远难懂,艰涩枯乏,好像只属于某些特殊的知识份子群体。即使一般大学生对于真正的学术,也是敬而远之。然而《百家讲坛》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固执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对学术的认识。学术大师、学者、专家不再是坐在象牙塔顶尖,而是纷纷地从高高的学术论坛上走下来,蹲在地上甚至是一屁股坐在地上给观众讲课。即使是讲座加学术也不再是那幅生硬的面孔,观众也可以是知识分子,也可以是街头巷尾的布衣百姓,也可以是涉书不深的中学生……

    从《清十二帝疑案》到《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再到《于丹〈论语〉心得》等讲座一浪高过一浪。主讲人幽默风趣,通俗简易,采用评书加悬疑的手段把一个个历史人物,一件件历史事件通俗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一度冷却的传统人文国学迅速升温,举国上下的“三国热”、“论语热”、“红楼热”出现蔚为壮观的景象。在这里,你可以不必去翻阅那些厚厚的巨著,不必为某些艰涩的句子而挠头,也不必对学术上那些深晦的研究而发愁,只需要听他们娓娓道来,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便变成一汩汩清泉注进你心中。

    这样,历来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最大程度地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成为日常生活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大众需要  “明星”魅力不断

    在当今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流俗文化显现出强大势头,越来越多人被单纯的低俗所包裹。很多人往往把关注色性丑闻、娱乐八卦、超女超男等为主要精神需求,却忽视了精神需要的本质内涵。《百家讲坛》就是这样一种把经典文化解读,使其成为一种满足大众普遍需求而又格调高雅的最佳传输方式,使平民接触学术,了解学术,用一种老百姓喜欢的方式来解答,深入浅出,让人们经历一次次集体的文化回归。

    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学者们成就《百家讲坛》的同时,《百家讲坛》也无可争辩地成就了这些学者们,并打造出了一大批所谓的“学术明星”,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于丹等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在普遍追星的年代,他们通过媒体迅速成为所谓的耀眼的 “学术明星”。当然,这些学者本身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他们都在民族传统文化这座 “富矿”中,挖掘出了丰富的文化“矿藏”,并且他们更懂得密切配合媒体要求

      易中天在品读汉代风云人物,解读三国人物时,运用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方式,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历史人物的关注点;于丹把对《论语》的领悟和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告诉大众亲身体会传统文化,学习先贤哲人的生活智慧、生命觉悟和人生感悟,才能真正懂得人应该有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观众在享受高雅的文化的同时,又领略了学者的魅力。一时间,对这些“学术明星”的推崇不亚于“超女”,甚至出现“学术超男”这一戏称。   

    如此一来,大众受益,“明星”高兴,媒体开心。何乐而不为?

    备受争议  讲坛是否应该道歉

    在《百家讲坛》如此火爆的情况下,质疑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众多文化名人在以现代人解读历史、解读经典中的大众化方式中遭到正统学术界的一些质疑与争议 ,其焦点则是:通俗解读还是庸俗歪解?有读者曾以 “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的言词对于丹进行抵制。

    据相关报道,有十博士撰文声称“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他们解释说: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昆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所以他们强烈要求《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我们尚不谈在这场争议中,得出《百家讲坛》是否应该道歉,也不妄自对其影响的利弊做出精准的判断。但我们从《百家讲坛》这一文化现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能说没有一点益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现在的大学教育可否能从百家讲坛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呢?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