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 漫议“胶囊公寓”

    时间:2010-05-19 15:53:18  来源:  作者:

  •  

    十年前读大学,寒假出来打工,在工地上刷涂料,工头管吃不管住,为了省钱,晚上跟一帮民工睡“大通铺”。所谓“大通铺”就是三间打通的客房,里面没沙发没电视没暖气没空调,也没有床,只有两排木板,木板下面用砖头垫着,上面铺一层稻草。我们并排睡在稻草上,冬夜害冷,拿衣服当被,由于天天刷涂料,衣服上全是白点子,连头带脚这么一蒙,任谁冷不丁进门一瞧都以为是进了太平间。这样的住宿条件简陋至极,但价格相当便宜,我还记得当时住一晚国营招待所需要六十块钱,而睡这种“大通铺”,花五十块钱就能住上一个月。

     

       民国时还有更便宜的旅馆。我读过民国三十七年418日的《申报》,说天津三不管地面有一种旅馆,也是三间打通的大客房,里面连木板都没有,客人们睡哪儿呢?旅店老板沿四面墙的墙根儿各挖几十个窟窿,客人来了,登记交钱,毕了钻进窟窿,腿脚冲内,脑袋冲外,让小伙计往里面填沙子。沙子填得严严实实,包住客人全身,只留口鼻在外,可以防寒护暖。也就是说,这种旅馆连木板和稻草都省了,窟窿就是床,沙子就是被褥。不用说,来这儿“下榻”的都不是趁钱的主儿,无非民工和乞丐,他们在这儿住一晚上,只需要半块馒头的钱。

     

       去年国庆跟团到日本大阪,也在那儿发现了一家廉价旅馆。该旅馆只有两层,底层是吧台、餐厅和一个小超市,顶层是很长很长的房间,房间当中是铺着红地毯的走廊,走廊两边各摆着一排双层金属柜子。我们问导游客房在哪儿,导游拍拍两边的柜子说:“这不就是客房嘛!”仔细一瞧,原来柜子上有一扇扇小门,小门里别有洞天:单人床、电视、台灯、CD,一应俱全。我钻进去试了试,能躺能坐,就是不能站,一站就碰到“天花板”了。关上门,外面喊什么听不见,隔音效果极好。门外有一个小小的门铃,床头有一个小小的排风扇,左侧“墙”上还有一只红色按钮,按一下可以跟吧台直接通话。这种旅馆比大阪普通客房便宜四五倍不止,不过设计得比较人性化,住在里面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压抑。

     

       最近又看到一则关于现代中国廉价旅馆的新闻,说北京海淀区一退休工程师建了“胶囊公寓”对外出租,不到两平方米的铁皮房子,搁一张单人床,床头焊一张电脑桌,一个月房租二百五十块钱。老工程师给这种公寓取名叫“胶囊公寓”,意思是小而安全,房间全封闭,私密性好,人在里面就像被胶囊封固的西药抑或中成药一样,不容易变质和失效。我没去这家公寓住过,单看照片,铁皮房的长度太长而宽度太窄,四面“墙”又没做隔音处理,而且没有通风设备,估计住进去挺憋屈的。但对广大没房又没钱的年轻人来说,憋屈也只能憋屈着,谁让房价那么高而咱收入又那么少呢。照房价这么一直涨下去,我估计胶囊公寓还会出现更多,说不定还会因为差异化竞争而出现分化:有的走精品化路线,做成日本大阪那样小而舒适的柜式公寓;有的面向收入更低的赤贫阶层,学民国天津的廉价旅馆那样在墙上挖洞,往沙里埋人。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