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

  • 桃源二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时间:2008-06-09 16:53:08  来源:  作者:

  •  

    20078月)

     

    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改革。我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指导学校正确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现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方案。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理想的方案和计划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当中才有意义。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打破原来的秩序,重新构建学校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因此,组织的重建与制度的创新是高中新课程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 成立两个领导小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统高效地推进高中新课程。

    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长:李 

    副组长:冯志伟  宋绪贵

      员:罗碧辉      龙飞章  胡春球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施做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监控。

    2、领导小组下设学科专业指导小组

    学校学科专业领导小组:

      长:冯志伟

    副组长:宋绪贵  龙飞章  胡春球

      员:徐    董成亮      吴建勋  曾广州      黄福初 

    许光柔  周维中

    专业指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高中新课程实施决策的执行和日常管理,组织相关教师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负责学科教师的培训,组织相关学科的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任务

    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我校实施新课程的目标任务是:

    1、突出强调普通高中课程“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多样性。通过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作为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促进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落实。

    3、完成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实践、反思,积累我校新课程实施经验,完善我校新课程实施体系,促进新课程在我校的稳步实施。

    4、制定我校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重建新课程条件下的班级管理,建设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建学校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文化,促进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

    5、探索服务新课程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6、重视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完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7、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学分认定制度,促进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8、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结构和管理

    1、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的课程由8个学习领域、13个科目、100多个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学习领域由一到几个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又分为两个部分:选修一是国家设置的课程,学校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根据学校实行的学分管理办法,学校将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以教育部制订的16个学科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制订的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并组织实施。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附表1

    3、课程管理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期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一周,假期11周。为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学校努力做到将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或2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或两个学段内完成。

    每周按5天计算,每天7学时,每周35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

    四、课程开设方案

    学校在开设课程方案时,遵循以下原则:

    1、课程方案要体现高中新课标的精神,给学生尽可能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

    2、编制课程方案要根据国家、省、市、县课改精神,结合我校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进行编制。

    3、课程的开设要遵循教学规律。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要统筹安排,不宜过分集中在某一学年,尤其要防止盲目加快进度;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模块也有不同的编写特点,所以有些学科或模块适合集中学习。有些学科和模块则适宜分散、连贯的学习必须合理编排。

    4、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结构及开设意见见附表2

    5、课程开设清单见附表3、附表4

    五、学生选课指导

    新课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这也正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但如果学生不能科学有效地选择课程,高中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是非常必要的。

    1、学生选课指导是在校长(主管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会同班主任、任课教师具体负责。

    2、学校要做好选课前的动员学习让学生、家长、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充分了解高中课程方案及其核心精神。组织学生学习学校课程计划,了解选课要求,熟悉选课的方法。家长应充分参与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对于初入学的高一新生,要进行预选练习。

    3、协助学生选课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学校在选课指导方面有许多举措,最重要的措施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把学生的选课指导看成是自己必不可少的一项职责。

    六、学生成长记录评价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是对学生进行学业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形式,要注意做到以下四点:

    1、科学。“学生成长记录”评价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实事求是,要体现“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总原则。

    2、可操作。实施前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收集的内容,可以是记录学生本人成长历程的材料,例如《学生手册》、获奖证书、奖品、试卷、范文、作品、证明等也可以是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有帮助的材料,例如关于入团或入党方面的材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或总结、老师评语、学习能力评价等。收集的材料学生必须有说明、体会或评价。放什么材料,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要突出实效和个性。学生通过不断筛选、不断提炼,逐步成为体现高中三年学习生涯的“标志性成果”。

    3、有实效。即对“学生成长记录”的评价和对反映学生的情况是有效的,对上一层次学校录取时是有参考价值的,对家长有汇报学生学业情况的作用。

    4、承接性。学生成长记录要与各高校招生的建档要求相连接。必要时,学校可责成教务处制订“学生成长袋目录表”,规范学生成长袋的管理办法。平时由学生自己保存,班主任至少每学期检查指导两次;期末结束前组织全班交流。

    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考核是高考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考生综合素质考核评定的情况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它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考核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考核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内容。作法:成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成立班级评价小组;整理学生《成长记录袋》;组织学生自评;组织学生互评,完成家长评价;组织学生填写《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进行初评;班级评价小组集体合议;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公示优秀等级的学生名单;将评价结果填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