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

  • 语文课本“变脸”引发热议

    时间:2009-08-03 15:38:09  来源:  作者:

  •  

    新教材增加梁实秋、戴望舒、霍金等作品,鲁迅作品有所减少

     

      梁实秋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选新版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由原来的5篇减少为3篇……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的“变脸”,引发了各界热议。

     

      与老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新面孔”。最新收入篇目包括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巴金的《小狗包弟》,古代诗歌《采薇》和《涉江芙蓉》等也列于其中。与此同时,鲁迅作品明显减少,除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外,《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均“不见踪影”。

     

      正反观点针锋相对

     

      虽然人教版“新课改”语文教材并非新鲜出炉,但随着各试点省份的陆续使用,各方对该教材议论日益升温,焦点就集中在首度收入梁实秋作品,并同时减少鲁迅作品篇目上。有网友甚至直接打出了“梁实秋上,鲁迅下?”的醒目标题。“我们的教科书太陈旧了,我们上学时的课文与父辈没什么区别,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也读一样的文章了。”在某知名门户网站上,对“新课改”教材“变脸”的支持方明确表示,梁实秋先生的文才毋庸置疑,仅仅因为一些所谓的“政治不正确”就被长期拒之于教材门外,实在荒唐。

     

      而反方观点“当仁不让”。“鲁迅先生作为中国人几十年来的思想导师,他的文章不应该在教科书中减少。而梁实秋之流在战争时期谈风月,战后又去了台湾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他的文章也不应入选。”

     

      一些语文教研员对梁实秋作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感到欣喜。“《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味深长,真挚地表达了梁实秋对师长的崇敬感情。”同样,戴望舒经典诗歌《雨巷》的入选也让他们高兴。“《雨巷》一度是供学生自读的篇目,进入教材尚属首次。这类表达爱情主题的篇目,以前并不容易收入教材,此次收入高中教材,也许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性温情。”

     

      拓展文本解读空间更关键

     

      “以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新课改’教材中梁实秋和鲁迅的对比,本身是非常无谓的。”人教版“新课改”语文教材执行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温儒敏教授的观点很鲜明。“人教版课本所选梁实秋的文章,主要是讲他的老师梁启超的,所选文本的意义更大于作者本身的意义。”而对于鲁迅作品数量的减少,温儒敏教授对记者说,鲁迅作品有些很艰涩,比较难读,且语言文白夹杂,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即便鲁迅在文学史上地位重要,但其作品的分量确实不必要在教材中放得那么重。温儒敏教授表示:“全国发行有5套语文教材,人教版只是其中一套。在教材改进调整过程中,这样的变化太正常了,不必过于较真。”

     

      在篇目更换之外,教育专家更看重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方式。他们认为,必须进一步拓展文本解读空间。“大部分中国人在完成中学教育后,除非自己感兴趣,基本上不太有机会继续接受系统的人文社会教育。所以,中学里学习的文科科目,决定了很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学的观念,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基于此的价值评判体系。”一位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因为过于追求标准化理解,教师的文本解读空间十分狭隘,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着“教书而无法育人”的尴尬。

     

      “篇目的更换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中学语文教育是否能取得理想效果,关键还是要看文本解读。鲁迅的很多作品中学生读不太懂,难道只是由于时代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其实,鲁迅的作品本身没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一些教师一味灌输并要求学生进行标准化理解,才造成了学生与鲁迅之间的巨大疏离感。”这位专家认为,在文本的变化之外,唯有在文本解读方面改进理念,语文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