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 公开课若干争议问题述评

    时间:2008-05-20 15:02:01  来源:  作者:

  • 公开课作为评价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平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无法替代的,但国内学者对公开课贬褒不一,对其中若干争议以及相关对策进行整理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公开课的研究。

    公开课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必不可少的经历,也是公认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查阅了1994年以来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公开课的文章,发现国内学者对公开课的研究较多,对公开课的争议也较大,笔者主要列举其中五个方面:

    一、公开课可不可以打磨

    2005年《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公开课可不可以打磨”的议题,很多教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究竟公开课可不可以打磨,正反两方提出了不同的理由。

    很多教师认为公开课应该“打磨”,王淼指出从公开课的示范性来看,公开课作为一种展示,需要不断地加工与完善,从而给接受者以启迪;从公开课的探究性来看,公开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打磨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发展与再提高的过程;从公开课的导向性来看,经常性的打磨可以帮助教师尽快走向教学规范,迅速提高教学水平;从公开课的推广性来看,打磨成功的公开课具有引领教学实践的作用,如果它淹没在实践的一般水平之中,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更有教师现身说法认为自己20年的教学生涯中,多次参加县、市级公开课比赛,并获较高评价,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老师们共同的“磨”。好课多“磨”,不仅“磨”出了好课,而且“磨”硬了业务,更“磨”深了老师间的情谊。

    姜新华则认为劳师动众打磨一课堂得不偿失,面对打磨出来的好课,更多的人是不服气:“给我足够的时间,我也做得出!”真正的好课是经过平时的千百堂课修炼出来的,绝不是在比赛前只为一节课而“耗巨时”。仲文也持类似观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所谓“完美”,不但违背了客观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则,也违反了课堂教学本有的真实的一面。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争论,主要是对于“打磨”二字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文革所说“打磨”是一个中性词,但打磨的过程和方法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对“打磨”也有了褒贬之说。对公开课的“打磨”应该辩证认识,不能仅从表面现象来谈对错。所谓公开课的打磨,实际上是指公开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所以说,公开课不是不可以“打磨”,关键是怎样“打磨”才不会沦为造假、做秀之列,同时又可以上好公开课。对此有一部分人提出了具体建议:

    韦清指出公开课不是不可以“打磨”,而是“打磨”什么,怎么“打磨”。要上好公开课,一要加大知识储备,打好丰厚的底子,二要在教材上下大气力,不仅将教材烂熟于心,而且要融入个性化理解。一句话,教师要“磨”自己,而不是“磨”学生。

    傅三宝从试课、议课两个过程来分析怎样“打磨”公开课。他认为试课可以“一课多上”,但第二次试课要在不同的班上进行,而且不应是第一次课的重演。要求每试讲一次,在教法或学生的学法上要有所改进或新的突破。而对于议课,可以由听课教师谈该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失误及其原因分析、调控措施等,执教者虚心听取教师的评议,总结经验和教训,把其中感情最深、最有价值的认识写成研究文章,形成个人的教研成果。

    薄明华则认为“打磨”具体说来,可从点、线、面三方面进行。点,即知识点、时间点、空间点;线,即情感线,通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增进师生情感,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其与知识的亲和力;面,即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知识就像长在树上的桃子,让学生站在这个平台上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如果还不能够着,老师就应再设几个台阶。

    二、公开课是不是造假、做秀

    造假、做秀问题,是当前公开课受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公开课是不是造假、做秀,该不该“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目前公开课“打假”之声不绝于耳,有人甚至认为公开课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表演。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张金传、徐志友指出教育就是教育,它求真求实,需要的是教师的真心投入和真情付出,容不得一丁点儿的虚假。公开课也是这样,它应该是平时课堂的翻版,应该在平时课堂的基础上略加修饰就行,而不是进行昂贵的“装潢”。孙贞凯进一步指出公开课造假有害无益。首先,教师公开作假、失却“诚信”的行为既损害了教师形象,又有损学生身心发展。其次,公开课的做秀使“装点的盆景”根本无法推广,“无效听课”使活动的意义大打折扣。再次,通过反复彩排而出台的公开课由于一味追求天衣无缝,因此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虽然明白人一看就是假的,但还是迎来评委的喝彩,这种对造假行为的默许和鼓励,事实上掩盖了日常教学中潜在的诸多问题,对教育教学的进步也是很不好的导向。

    有人虽然不赞成造假,但并不反对做秀。刘宪恩认为由于公开课的示范性和正式性,上课教师和学校对要上的课必然要精心准备、彩排。无论是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公开课,上课教师、校长及骨干老师对课所做的研磨,并不是大家一致要想做什么“秀”,大家一心关注的是上课教师如何能理解,如何能创新,如何能把课上好。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中,才能实现“百家争鸣’和畅所欲言,才可以增加课的专业技术含量,促进上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陈科澜亦持类似观点,她认为有时候“秀”不一定不好。现实中,一些教师的么开课虽然“秀’’了,但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握公开课中“秀”的度,将展现教学新理念与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笔者认为公开课有适当的准备是应该的,但是过度的“包装”和粉饰则是要坚决摒弃的。应该怎样来遏制弄虚作假的公开课,也是当前研究较多的话题。

    吴恒祥提出了缩短告知时间的方法,他认为在公开课前一两天告知执教教师为宜。理由是:缩短告知时间可以遏制公开课中的粉饰、作假行为;缩短告知时间可以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缩短告知时间可以促使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缩短告知时间有利于良好风气的形成。

    杨余庆则提出要坚决摒弃“表演课”,需要做到:第一,实施对教学造假的惩罚制度。应当明确规定:优质课的评选要公开透明,接受广大师生监督。对教学造假的表演课的“生产”单位、“销售”个人。一经发现,就要实施严厉打击和惩罚。第二,开辟教学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教研部门应淡化优质课评比活动,摈弃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衡量课堂教学的质量观,把主要精力花在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设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研究。

    三、公开课要不要集体备课

    时下的公开课尤其是“优质课评选”多数是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校集体智慧的聚焦。到底公开课需不需要集体备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韦清认为集体备课磨去了执教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因为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是集体研究决定,执教者不用再费脑筋,只是成为一个道具或传声筒。李福源认为公开课是教师个人最高教学水平的真实再现。考虑到其示范作用,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倘若一堂课需全体师生共同设计配合,费时达几周甚至几个月,这样的课并不能代表教师的真实水平,而且到最后教案完全成了“大杂烩”,教师则不过是照本宣科的傀儡。

    有人并不认为集体备课就等于抹杀了公开课的真实性。赵晓雅在《我们需要真实的公开课》一文中指出: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这种具有理想闪光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如果备课过程变成了某一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授课教师,不去考虑授课教师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导致教师上课“卖教案”的情况,没有了授课教师自己,那教师就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过程进行表演。

    笔者以为公开课备课应当采取独立备课、集体交流的方式,笔者曾对一所中学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超过半数的教师更喜欢独立备课,但希望备课过程中能够得到教研组和其他教师的帮助。针对集体备课可能会产生“大杂烩”、“卖教案”的情况,这种方式或许可以作为今后公开课备课的一种参考。

    四、公开课费时费力值不值

    公开课精心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底这样的付出值不值得,也是目前争论的要点之一。

    吉维玺认为当前的公开课陷入了怪圈,备课时,教学进度为公开课让步,教师抽出易教授,学生易接受的内容,以便登台出场。对一节课的全过程进行排练导演,再经过主讲教师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最后才和“观众”见面。为了“演”好公开课,耽误日常教学工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但也有人坚持不能把公开课与家常课同等对待,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除了要达到家常课要达到的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其他重要的功能。赵芙蓉认为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公开课把教师从日常教学的惯常情境中拉到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由于授课教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他不得不从日常教学的框架中走出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授课教师而言,公开课的经验多少会沉淀到其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反思和引领他的日常教学。而对于听课者,也能从他人的公开课获益,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尽管准备公开课比家常课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与时间,但公开课对授课教师、指导教师、听课教师甚至教学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长期以来对于公开课费时费力值不值得的争议,在笔者看来基本上是基于这样的看法,即认为公开课“费时费力”,耽误了日常教学。但是公开课毕竟不同于家常课,公开课除了担负着育人任务之外,还担负着大范围地传播先进教学理念的任务。在公开课上花时间不是为了耽误日常教学,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研究教学、促进教学。笔者认为公开课是值得我们花比家常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因为公开课有家常课所达不成的功能,比如评价功能、研讨功能和培训青年教师的功能,这不能说是“费时费力”,因为这种“费”,“费”得其所。

    五、公开课能不能赛课

    裴娣娜提到公开课的定位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定位于青年教师培训的一种方式,二是定位于评比考核的一种形式。公开课要不要赛课,能不能作为评估教师的依据,也是公开课争论的焦点之一。

    评估是公开课的另一大功能,各类竞赛课、考察课、达标课包括新教师入职时的汇报课都是评估功能的体现。陈静在对公开课的分类中提到,具有学校管理需要,对教师进行评价性质的公开课称为“课堂教学考评活动”。如对教师进行教学考评,调入新教师的试讲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公开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让专家、同行、管理者甚至家长能走进教室,直观地了解教学情况,因此公开课通常被认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综合能力展示的重要舞台,也是学校教学情况展示的一个窗口。

    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淡化甚至取消公开课评估赛课这一功能。朱寅生即持此观点,他认为应该多一些研讨示范课,少一些评估比赛课。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要强化对课堂的“研究”意识,彰显教师的个性探索,淡化评估职能,不要把公开的课堂作为教师选拔赛的舞台,作为考察教学的依据,否则就背离了教学的本身价值而流于形式。而且李福源也认为现在的公开课准备周期过长,参与人员过多,根本不能代表执教老师的真实水平。

    笔者认为公开课不是不可以赛课,关键是要有科学、合理的公开课评价体系。评价是导向,公开课现时出现的诸多问题甚至包括争议颇多的“造假”问题都与公开课评价不科学有密切关联。正如魏保和所说“有人欣赏假课,自然就有人制作假课”。公开课可以赛课,“一课成名天下知”成就了很多优秀教师的今天。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发挥公开课的评价考核功能,还原“赛课”本来面貌。

    陈建新提出了提高评价有效性的三个方法:(1)分类管理。根据公开课的目的,将公开课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统一公开课又可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公开课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2)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效果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3)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相结合,注重课后实效追踪。

    陈静指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做到准确公正地评价一节“公开课”,就要认真分析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原因是教师的主观因素还是客观条件。既要评课,也要评人。既要正确认识区分三类不同的“公开课”,也要认识到不同类别的“公开课”中教师所处的不同角色。如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类公开课中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研究人员,在评课时,应该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重点评价其科学性、严谨性及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与效果。在“课堂教学指导活动”类公开课中,教师主要是教学人员,是单一的主动性角色。主要是评价示范教师在示范教学环节中的主要优点与不足以及今后如何改进。而在“课堂教学考评活动”类公开课中,教师是被动适应的角色。评价要侧重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尽量做到公正、客观与准确。

    另外,杨余庆指出新的课堂教学质量观必须解决由谁来评价教学质量、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对优质课比赛的评奖大多是由少数专家说了算,甚至由根本不懂课堂教学的“长官”说了算。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往往出现获得了优质课比赛大奖的老师并不受学生欢迎,也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同行也不满意,难以服众。
     
    资料信息室
    2007-11-07
    (作者:钱雯雯 来源:《中小学教育》2007.10)  http://hyxh.ceiea.cn/hylw/zxlw/9851.htm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