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9-16 16:23:45 来源: 作者:
时代在进步,辅助教学的相关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了。这当然是好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纷纷装备多媒体教室,教师不断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这样,语文课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是,在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的同时,一个观念也进入了教师的脑海。这就是语文课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课件。于是,教研课、竞赛课、汇报课,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用没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成了语文课一票否决的依据。语文课果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吗?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不能否认,多媒体课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传统媒体不可企及的优势。如教学《观潮》一课,对于从来没有听说过钱塘江大潮的小学生来说,仅仅凭借课文中的文字,要想深入地理解钱塘江大潮那被誉为天下奇观的磅礴气势,真有点强人所难。正因为如此,在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情况下,课件的功能被强化了,甚至被强化到“神化”的地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尽管教学大纲修改了多次,并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条一直没有改变,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理解也好,运用也好,是不是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呢?答案是否定的。
前不久,笔者就上了一堂教研课,题目是《鹿和狼的故事》,按惯例,教研课必须使用课件,但我从这堂课本身的特点出发,决定不做课件。结果,仅仅凭借教材,再加之一点老师补充的背景,教学效果非常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我想,关键还是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怎样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不当使用的实际情况。
一是教材图片的“放大”。本来教材中有的图片,为了使用课件,不得不把这图片扫描后做成课件。这样,看课件与看教材上的图片没有区别,只不过是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而已。
二是教材故事的改编。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把课文改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一节课下来,学生学课文变成了看动画。
三是课外背景的补充。为了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老师不遗余力地搜集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料。一堂课下来,学生看得开开心心,课文却被束之高阁。
四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了一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老师把练习题制作成课件,学生看一题,做一题。
像上面所讲的四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情况,没有一种是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目的的。相反,它们的使用,反而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第一与第四种情况显而易见,我们可以不进行讨论,像第二种与第三种,我们就有讨论的必要,以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为什么说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动画故事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呢?因为,语文教学的凭据是教材,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们就是要在对教材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文的能力。离开了课文,我们很难达到目标。把课文改编成动画,学生看得轻松,变对文本的主动探究为对动画片的被动接受,前者如细嚼慢咽,后者如囫囵吞枣,于是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就被“稀释”了,语文能力难以得到相应的提高。
为什么背景的补充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呢?因为,这样的教学同样离开了教材这个凭据。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教学中变成了与之相关的资料,我们得到了更多的知识点,却失去了对语言的品味、咀嚼。学生在看资料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正如看一个文具盒,哪怕是你日日看,夜夜看,也不能提高你的语文能力。相反,如果我不看,而是读关于这个文具盒的一段文字,我就能体会到文具盒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语言的奥秘。这才是语文教学所必须把握的方向。
从以上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文。这个目标如果仅仅依赖于多媒体课件,那是万万不行的。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只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正确的方法。
湘公网安备 43072502000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