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9-15 20:09:37 来源: 作者: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人被惩罚时,总会有一种自尊受损的心理压力,会出现摆脱惩罚,对抗惩罚的行为。生活中,总会有些爱捣蛋、不爱学习、基础差并且心里还有一股很强的逆反心理的学生。由于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教师的“批评”已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他们对此也是麻木得没什么感觉了。从上面的出现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大都不会因为教师的“批评”而改变。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成功”的体验,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把反反复复的抑制性的“批评”转化成能让“问题生”有“路”可走的引导,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行动”中摘到“成功的桃子”。我们总能发现“问题生”一些闪光点。如果学生体育成绩好,那又何不给他一个体育委员之类的官做做呢?让他去管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还有他的“好朋友”,让他在学生中渐渐的树立属于他的形象,从生活学习中都参与到班级的活动。
其次,教师的引导要建立在同“问题生”沟通、商量的基础上,教师既不能以所谓的“师道尊严”来强迫,也不能过于崇尚或曲解“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而放纵他们,以至使教师的“主导”只剩下单纯的形式上的“交流”,丢失了对学生行为上恰如其分地限制和“把舵”。我觉得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应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努力以求达到师生心灵的碰撞,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亲其师,信其道”,哪怕此时教师的“道”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他们也能诚心诚意地接纳和配合教师协助他们定出“走下去”的计划,并且当他们未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也能客观理智地向教师袒露自己的心声,而不是“破碗破摔”或被动地等着教师的批评与责难。也就是说,学生的自尊自爱很多时候是要教师去培养和维护的。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学生才能学会自尊。当学生自己尊重自己时,才会真正的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最后,我觉得,学生的某些问题表面上看似只是“学生”的问题,实质上可能也是“教师”的问题。当学生固执、叛逆、不听话、不尊重教师顶撞教师时,我们不妨看看教师自己在教育学生时是不是“专制”和“霸权”了?是不是尊重学生了?是不是只顾自己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而忽视或不屑去真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了呢?常常有些教师说某些学生“屡教不改”,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时,难道教师“屡教”的“教”就没有存在问题吗?
其实,“问题生”是在他们各式各样的“问题”中徘徊、滚打、自我折磨、折磨别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真的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批评、呵斥、甚至惩罚,而应该有意识地多采用积极有效的做法,那就是在拨开他们迷惑不解苦恼不已的云雾时,为他们架设一条“上进”的阶梯,让他们有“方向”可“走”———这是最为关键的!
湘公网安备 43072502000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