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8-29 10:53:58 来源: 作者: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来,与人交流,听人指导是一件对自己大有裨益的事情。特别是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观摹的机会少之又少,校内同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说,任何人的知识、经验、能力以及视野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角度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只有走出“庐山”,才有可能识得自己的“真面目”,看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对理解问题的偏颇之处,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韩愈推崇的择师标准和原则。可是,就是将这些道理向学生解说过无数次的教师们,却很难说自己在这方面能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典范。因为大部分的教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虚荣心,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向别人倾诉,而教学上的问题却觉得向别人请教有点难以启齿,好像如此一来便显得自己技不如人,比人家低了一等。
那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在自己钻研的基础上,如何与其他教师交流,或者是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难和疑惑,或是向别人传授自己的教学心得与经验呢?我觉得日常生活中的闲聊是可行的途径之一。
一、闲聊完全消除了面子上的顾虑。
可以说,不同年龄段上的教师,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知识、经验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也会有劣势。如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各自所教学科的范围内,肯定比其他学科教师有着不可争议的优势。再如同一学科内的老教师,他们有知识和经验储备的优势,青年教师却有活跃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就是同一学科同一年龄段的教师也会因为各自的人生阅历、个性以及在教学上钻研的方向不同,对教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闲聊中,在完全消除了面子观念的情况下,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完全成了可能。
二、闲聊使教师间的交流经常化。
教学期间,在学校的教研组或年级组以及一些非正式的教师群体内,教师之间的闲聊是经常存在的。如果能给这些闲聊加入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那么教师在交流其他信息的同时,也会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这种经常化的特点是校外学习和领导指导无法比拟的。
三、闲聊更利于教师思想的交流。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外出观摹学习一般都是对方的表演、讲解、介绍,很少有双方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那么学习交流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外出学习往往是听上一二天的比武课,再听听组织者简短的评述,然后就是行色匆匆地往回赶。除了开阔眼界以外,自己的想法和疑惑根本没有机会表达和解决。而在闲聊中,教师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马上得到回应。这种交流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太激烈,但思想的交锋却依然存在。
四、闲聊要善于思考、倾听和吸收。
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要闲聊,闲聊对很多人来说都无法避免,但有很多内容闲聊过后就会被遗忘,放进了大脑的“回收站”。要使自己从闲聊中有所收益,必须做到善于思考、善于倾听和善于吸收。善于思考,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做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问题、思考问题,也才能在闲聊中提出有价值的、自己亟待解决的话题,从而“投砖引玉”,引出他人对这一问题看法和建议。善于倾听,是指在闲聊中也要注意说话的态度,不要只顾自己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而要有一颗谦虚、宽容的心态去倾听每一位参与者的言谈。只有这样,你才会被你的闲聊同伴所接受,才会有更多的闲聊的机会,别人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言无不尽。善于吸收,是指闲聊各方都不是什么“权威”,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很可能会五花八门,有真有伪。这就需要自己“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也就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和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有价值的部分,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他山之石”从何而来?闲聊这一途径也不可小视。当然在闲聊中,也需要有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心态,特别是一些有经验、能力较强的教师要在这里面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既要让那些受到帮助和指导的教师得到真正的引导和教益,又要让他们如沐春风,在轻松的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感觉不到半点尴尬和不满,心悦诚服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
湘公网安备 43072502000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