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 2008湖南高考理综试卷评析报告

    时间:2008-07-02 08:40:41  来源:  作者:

  •  

     

    注重基础理论  考查发散思维能力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报告

    骆忠波(化学)朱一中(物理)李隆众(生物)

    2001年我省实施3+X考试模式以来,理综测试已有8年历史。今年理综测试题一改前七年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的稳健命题模式,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今年命题注重基础理论,考查发散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这对中学理科教学是一种良好导向。

    1.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

    1.1        试卷结构

       今年理综试卷试题组成、试题编排、各学科分值均与前4年完全一致(见表1)各学科试题完全独立,没有跨学科的拼盘题。这一稳定结构有利于考生考前复习和考试的正常发挥。

    12005——2008年理科综合测试题题量及分值分布

     

    2005

    2006

    2007

    2008

    Ⅰ卷

    Ⅱ卷

    总分

    Ⅰ卷

    Ⅱ卷

    总分

    Ⅰ卷

    Ⅱ卷

    总分

    Ⅰ卷

    Ⅱ卷

    总分

    生物

    15T

    3031T

     

    15T

    3031T

     

    15T

    3031T

     

    15T

    3031T

     

    30

    42

    72

    30

    42

    72

    30

    42

    72

    30

    42

    72

    化学

    613T

    2629T

     

    613T

    2629T

     

    613T

    2629T

     

    613T

    2629T

     

    48

    60

    108

    48

    60

    108

    48

    60

    108

    48

    60

    108

    物理

    1421T

    2225T

     

    1421T

    2225T

     

    1421T

    2225T

     

    1421T

    2225T

     

    48

    72

    120

    48

    72

    120

    48

    72

    120

    48

    72

    120

     

     

     

     

     

     

     

     

     

     

    12考查内容及认知层次

    1.2.1 物理学科双向细目(满分120分)

    22008年理综物理学科考查知识与能力双向细目表

    知识内容

    题序

    题型

    赋分

    合计

    质点的运动

    23

    计算

    14

    力学部分:62分,占物理总分51.7%

    力和运动的关系

    14

    选择

    6

    15

    选择

    6

    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

    17

    选择

    6

    机械能守恒

    221

    实验

    6

    动量定理,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

    24

    计算

    18

    振动和波

    16

    选择

    6

    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

    19

    选择

    6

    热学部分:6分,占物理总分5.0%

    直流电和电路

    22(2)

    实验

    12

    电磁学: 40,占物理部分33.3%

    电场, 磁场

    25

    计算

    22

    电磁感应

    20

    选择

    6

    光的反射和折射

    21

    选择

    6

    光学部分:6分,占物理总分5.0%

    原子和原子核

    18

    选择

    6

    原子和原子核部分:6分,占物理总分5.0%

     

    32008年理综化学学科考查知识与能力双向细目表(满分108分)

         

    题序

    题型

    认知等级

    赋分

    合计

    化学用语

    9

    26(1)(2)(4)

    选择

    填空

    B

    C

    6

    9

    基本概念、原理合计61分(其中化学计算13分),占化学总分的56.5%

    溶液

    6

    选择

    C

    6

    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

     

     

     

     

    晶体结构

    7

    选择

    B

    6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化学键与分子极性

    10

    27(3)

    选择

    填空

    B

    C

    6

    3

    物质的量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11

    选择

    C

    6

    盐类水解

    12

    选择

    C

    6

    电离平衡及PH值计算

     

     

     

     

    原电池原理

     

     

     

     

    电解原理及应用

    13

    选择

    C

    6

    阿佛加德罗定律

     

     

     

     

    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试计算

    26(3)(5)

    计算

    C

    7

    热化学反应方程及计算

     

     

     

     

    气体摩尔体积

     

     

     

     

    溶液浓度计算

     

     

     

     

    卤族元素

     

     

     

     

    元素 化合物合计12分,占化学总分的11.1%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碳族元素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27(1)(2)

    填空

    C

    12

      铝及其化合物

     

     

     

     

      铁的化合物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烃和烃的衍生物

    8

    29

    选择

    填空

    C

    C

    6

    16

    有机化学合计22分,占化学总分的20.4%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合成材料  高分子材料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合计13分,占化学总分12%

    化学仪器及药品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28(2)(4)

    填空

    C

    7

    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

    28(1)(3)

    填空

    C

    6

    注:A表示“了解”   B表示“理解与掌握”   C表示“综合运用”

     

    42008年理科综合测试生物学科双向细目表(满分:72分)

    知识内容

    题序

    题型

    认知等级

    赋分

    生命活动的调节

    1

    选择题

    B

    6

    生态学

    2

    选择题

    B

    6

    微生物学

    3

    选择题

    B

    6

    基因工程

    4

    选择题

    B

    6

    细胞工程

    5

    选择题

    B

    6

    新陈代谢

    30

    填空与简答

    C

    14

    神经调节

    30

    填空与简答

    C

    10

    遗传学

    31

    填空与简答

    C

    18

     


            
    注:A—表示“了解”,B—表示“理解与掌握”,C—表示“综合运用”

    2: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

    21物理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

    2.1.1 物理试题构成

    今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客观题8道组成第二大题,8道小题中有多选也有单选,其中单选6道,双选2道;主观题4道,共120分。客观题占40%,共48分。主观题占60%,共72分。12道题知识点分布广泛,占到考纲知识点的75%按易、中、难度区分,试题偏难,所以,72分的主观题得分为23.12,得分率仅为32%

    经分析,今年物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试题所含的知识内容均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范围之内,但个别题有点难。如25题是一道22分的计算题,但平均得分只有2.72分。

    2)突出了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实验的考查,考题既突出了力学和电磁学重点,也顾及到热、光、原部分。所考内容大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3)突出了能力的考查。试题考查知识点大都在物理课本内,但仅靠死记硬背是考不好的,都是要仔细分析物理过程,找出物理情景。如22题第(1)小题从学生熟悉的“机械能守恒”的实验,需要检测的物理量和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需要采用的措施,主要考查实验中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误差分析与综合分析能力。25题题干较长,注重考查学生发现、分析问题能力;24题是一道力学综合题,题目设计较为巧妙,只有物理概念清楚、分析能力强、基本功非常扎实的同学才能得到好成绩。今年其余考题也加强了对数学文字运算能力、看图能力的考查。

    2.1.2 物理试卷主观题评价

    1)第22为实验题,同往年分为两小题情况一样。第1小题围绕某个待测物理量,需要检测物理量,以及为保证测量的准确度需要采取哪些措施,题目有客观(选择),也有主观题(填空)。选择部分设计了两种等价的选择,通过多选不给分,来考察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第2小题是一直流电路题,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围绕电压表的扩大量程,并要求根据连接好的电路图计算出电压表的量程及电源的电动势。

    2)第23题是一道质点运动学的题,题目简短(只有3行)。对于匀加速运动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题目也不难,但如果不与题目要求结合,只是运用一些匀加速运动公式进行堆砌,往往影响得分。本题强调物理概念要清晰,还要有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才能得出正确解答。这是一道常规题。

    3)第24题是一道力学综合题,综合了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其内容是中学物理的基本内容,是一道设计比较巧妙的好题。  考查了力与位移不垂直的情况( 小球下垂很容易误认为是垂直的情况)。立足双基,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适中,但本题由错误的过程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所以该题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

    4)第25题是一道电磁学的综合题。内容涉及到电荷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基本运动规律,题目较长,虽然是电磁学的基本内容,但综合起来还是比较复杂(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率圆周运动,电场力,洛仑磁力)所以难度较大,得分率比较低,一道22分的题目平均得分不到3分,所以区分度有问题。

    2.1.3 物理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1)今年高考试题对文字运算的能力要求很高。例:选择题的第21题,II卷中的三个题均为文字运算题。

    223题按以往惯例,该题是一道容易得分的题,而今年的23题看上去是一道运动学的常规题,但文字运算能力要求相当高,放在该位置对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影响学生正常发挥。

    324题方法多,考查的知识与方法面宽,但题中多给了一个条件。 仅为符合物理过程的特殊性,不具有一般意义。如果小球和滑块的质量用不同符号如m1m2区分,就更容易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22化学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

    2.2.1化学试题的优点

    现在网络上对2008年理综化学卷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存在一些过偏的言论,这可以理解,因为改革、创新肯定不会一步就能完美。我们认为今年理综化学卷有以下几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

    1:立足基础知识  注重灵活运用

    2008年理综化学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旨在对中学化学核心内容的考查,命题基本体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指导思想,例如第6题考查的是基本化学反应,第7题考查的是晶体类型和晶体的基本性质,第9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和常见化学式,第10题考查的是分子结构、分子极性、化学键及氢化物的稳定性。这些试题虽然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但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完全源于教材。

    2:突出选拔功能  注重能力测试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必须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思想,今年理综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例如:第11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基本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2题考查的是对盐类水解规律的理解能力,第13题考查的是电解原理及相关计算,这些原则、规律、原理均源于教材的基本内容,但试题设计有一定难度和灵活性,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第8题考查的是有机物的名称和同分异构体,因为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只是对烷烃的命名有要求,很明显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7题、28题命题新颍,学生感觉陌生,重点是考查学生较高层面的能力,在27题中CaC2O2反应,教材没有此反应的方程式,如果学生通过判断CaC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利用发散思维推断,CaC2O2与反应生成CaOCO2,此题便迎刃而解,而绝大多数学生思维未打开,总局限于教材中的化学反应,不敢大胆推理而丢分。28题中的黄色粉末MZ与足量碳粉反应,学生从未训练过,感到特别陌生,学生往往根据平时训练过的经验,推断具体物质,而此题恰恰在此设计陷阱,它考查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许多学生走入了“经验”的死胡同,这给高三复习采用题海战术提高应试能力当头一棒。

    3:试题命题新颖  体现新课标理念

    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激励学生的学习参与性,2008年理综化学试题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大胆采用设计新颖试题,例如:26题、27题、28题试题设计都体现了探究性和研究性,尽管化学试题难度明显偏大,但使所有的学生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学过的基础理论去解决陌生的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2.2.2 化学试题存在的不足

       由于今年理综化学试题变化较大,存在问题当然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计算设计不合理

    26题中两次计算原理相同,在有限的试题量中重复测试某一知识点,实属命题失策。

    2:计算繁琐

    26题第(5)都是三位数的乘除计算,一般学生光算数就得花掉45分钟,在需要考查的化学知识点很多,而试题有限的理综测试卷,出这样繁琐的计算实属命题失误。

    3:题目设计陷阱过多

    26题“滤去MnO2沉淀”,而很多学生考虑的是实际生产,根据生产实际写关系而掉入陷阱中,再如28题绝大多数学生掉入去推断黄色粉末MZ的具体物质的陷阱中,不愿自拔,浪费很多时间。还有就是29题,“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若读题仔细,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肯定会掉入此陷阱中,因为中学化学教材中酚与溴水反应只发生在邻、对位上,取代邻、对位上的氢。

    4:语言表达欠清楚

    29题(4)(5)问,要求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到底是写一种还是全部可能的结构简式,题目表达不清,导致很多学生冤枉丢分。

    23生物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

    2.3.1  生物试题的特点

    2008年生物试题在试题数量、题型比例、组卷方式、所占的分值等方面与200520062007年理科综合测试试卷基本保持一致,只是更进一步增加了填空题的份量,体现了测试试卷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1)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特别注重基础,各类知识在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合理。

    受题量的制约,考查内容覆盖面不是太广,还是像前两年一样,突出了中学生物学的主干内容:代谢、调节和遗传。

       2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试题内容全部源于教材,只要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很快的作出正确的选择;第2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第4题以生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对DNA酶切片段的理解和基本的组合知识。

    3)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5年全部都是开放式试题,2006年减少了开放式试题内容而增加了4个填空,2007年进一步增加了填空题的份量,2008年基本上是填空题,降低了试题的总体难度。

    4)试题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考查。两道非选择题虽然基本上是填空题的形式,但要求学生对涉及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作用。

    2.3.2  生物试题的不足

    (1)选择题第2题,题干中没有任何有关竞争关系的信息,而选项中要求对竞争关系做出判断,这会让考生感到很茫然,有点无所适从;题干中对三种生物的捕食关系有清楚的描述,考生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超越题干信息去判断哪两种生物还具有竞争关系的,这对平时教学中要落实考纲中要求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2) 选择题第2题,估计考生在审题中正拉开架势准备对付“限制性内切酶”、“线性DNA”时,突然发现问题的设计方向拐了个弯,变成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组合问题。试题出成这样,自然有点出人意料。其实要考查学生对组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多的是地方,多的是机会,何必要用生物试卷这点狭小的空间呢?生物学中可考查的知识还很多啊。

    (3)非选择题30Ⅰ中题干的语句太长了,弄得很多考生根本没看清A表示输出量、B表示积累量,完全可以表达得简洁明了些,少给考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该题的(2)小题中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该矿质元素的浓度比根细胞中的浓度            ,所以幼根表皮细胞通过             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其中的“所以”两字是多余的,因为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与物质的浓度没有因果关系。命题用词的不严谨会给考生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该题的(4)小题,先问两部位是否相同,又问“该部位称为       ”,两个空的设计过于简单,没有梯度,反而有重复之嫌。

    (4) 非选择题30Ⅱ的(1)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         ”、“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          ”的问题设计,让考生觉得有点玩文字游戏。教材中是有“双向传导”、“单向传递”的表述,但“传导”、“传递”并不是基本概念,让考生在高考的试题中来区分这两个动词,实在有点难为考生。该题(2)的第二空要求填“刺激作用”,看似很简单,但有关“刺激”的概念,要在大学的教材中才讲到,在此作要求,让很多考生有点摸不到方向。

    5)非选择题31的(4:“如果杂交失败,导致自花受粉,则子代植株的表现型为            ,基因型为            ,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只考虑了母本自花受粉的情况,其实父本也可以自花受粉产生子代植株,所提供的答案是不完整的,这应该是一个是失误。另外该题中对F2 植株的描述也太复杂了:“播种F1植株所结种子长出的植株”,是怕学生不明白F2 植株是由“F1植株所结种子长出的植株”吗?如果硬要考查学生的文字功底,那无话可说;只是生物科学作为实验学科,虽多用概念来对生物现象、生物规律等进行文字描述,但也应该简洁明了一些,这里不妨就一个“F2 植株”得了。

    3.理综II卷答卷抽样分析与评价

    3.1 II卷各学科得分分析

    5  2008年理科综合测试II卷各科各题得分情况

     

    物理(72分)

    化学(60分)

    生物(42分)

     

    平均分

    2312p=0.32

    平均分

    21.25p=0.354

    平均分

     23.14(p=0.55)

    题 序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8

    14

    18

    22

    16

    15

    13

    16

    24

    18

    平均分

    7.05

    6.54

    6.81

    2.72

    5.67

    6.06

    3.13

    6.39

    13.81

    9.32

     

    0.39

    0.47

    0.38

    0.12

    0.354

    0.404

    0.241

    0.399

    0.57

    0.52

    平均总分

    67.51(0569.28,0672.98分,0772.86)

     

    3.2 II卷各题分析与评价

    22

    22

    已阅总量

    240407

    抽卷总量

    240407

    平均分

    7.05

    分数

    0

    1

    2

    3

    4

    5

    6

    7

    8

    9

    百分比

    6.19

    1.89

    15.6

    4.3

    20.2

    2.89

    9.89

    0.99

    6.4

    0.89

    分数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百分比

    4.69

    0.6

    4.5

    0.6

    6.1

    0.8

    8.5

    0.8

    4.3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来源教材,高于教材两个小题分别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及电表量程扩大实验,是大纲的要求,但从原理上讲两题却是与教材不同。

    2.        重能力考查,区分度高。两个小题似曾相见,好象能得分,但却靠记忆很难得高分。要求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较高,懂原理、基础牢固就能得高分。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无法从原理上理解题意,这部分学生得分很低。第I部分不能从AB整体上考虑问题,第II部分不能正确地将R1R2串联考虑问题。

    2.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的两条途径:减小系统误差和减小偶然误差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

    3.念把握不准。例如:电表的量程问题写成0~7V而丢分,十分可惜。

    23  

    23

    已阅总量

    245397

    抽卷总量

    245397

    平均分

    6.54

    分数

    0

    1

    2

    3

    4

    5

    6

    7

    百分比

    23.19

    0.1

    0.2

    8.6

    0.1

    0.4

    15.8

    0.2

    分数

    8

    9

    10

    11

    12

    13

    14

     

    百分比

    0.99

    36.7

    0

    0

    0

    0

    13.69

     

     

    本题是一道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常规题,对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及推论,是高中要求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写公式,但由于题给的是符号而不是数字,且所列方程的未知量比独立方程数多,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运算能力,要得出正确结果很不容易,满分率只有13.69%,因为是计算题的第一题,学生认为是最容易,结果却误了时间,影响随后的解题。

    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有:

    1.审题不清,篡改题意

    如认为  l1 = l2

    OAABBC三段时间相等

    OAABBC三段的加速度不同

    ④ 认为ABBC段是连续相等时间内的第n和第n+1段的位移,OA的时间为ABBC时间的整数倍。

    ⑤ 认为质点作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

    ⑥ 初速度不为零等。

    2、概念不清

        公式混淆

    如:l1=VA+ at2       l1=VA2+ at2      l1= VA+ at2

    l2-l1= at2 l2-l1=2at2     l1= at2

    l1=VAt+ at    l1= 2V-at

        时间混淆

    如:l1=VAt1+ at2   l1=VAt1+ at2    l1=VA2t+ a(2t)2

        混淆中间时刻与中间位置的速度

    如:V1V2ABBC段时间中点的速度

    如:V2-V1=at      V12=2al+ l1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混乱

    如:     V22 – V12=2al1+l2

    3、解题思路不清

    或写一些与题目条件无关的运动学公式,或重复运算。

    4、乱用符号,不用题给定的符号

    如:加速度为K,时间为nOAABBC段的距离分别为l1l2l3l1写成h,或l1写成t1等。

    24   

    24

    已阅总量

    233639

    抽卷总量

    233639

    平均分

    6.81

    分数

    0

    1

    2

    3

    4

    5

    6

    7

    8

    9

    百分比

    43.79

    0.2

    0.49

    5.99

    1.49

    0.7

    3.2

    1.49

    2.19

    2.09

    分数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百分比

    1.09

    6.4

    2.7

    1.09

    2.09

    1.79

    0.7

    14.8

    7.69

     

    考生答题不规范,对研究对象不明确,如:

    可以理解为机械能守恒,小球与滑块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减小量等于滑块动能的增加量,由于没有确定研究对象, 可以理解为小球运动到最低点的动能,也可以理解为滑块在与档板碰撞前的动能,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出现同样的表达式;另外题给出的条件,小球由水平位置运动到最低点,然后由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与竖直向的夹角为 ,是多余的条件。

    解题方法出现多样化,同样的表达式将出现不同的物理意义。

    出现的问题:

    由:  

    这是错误的表达式,得出正确的结果。

    25  

    25

    已阅总量

    229658

    抽卷总量

    229658

    平均分

    2.72

    分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百分比

    50

    12.09

    7.69

    3.59

    3.5

    2.19

    4.1

    2.5

    2.8

    2.4

    2.3

    1.89

    分数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百分比

    1.09

    0.8

    0.3

    0.89

    0.2

    0.3

    0.2

    0.2

    0.3

    0.1

    0.7

     

     

    一.总体评价:

    本题是一道置于压轴题位置的基础题,主要考查以下三大知识: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考生只须利用熟悉的三步骤“找圆心、求半径、求时间”即可解决;

    2.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考生可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也可用动量定理甚至动能定理解决;

    3.速直线运动:考生只须利用几何关系求出位移,再利用 求运动时间。

    二.答卷分析

    由于整套试卷试题难度分布的影响,有半数左右的考生几乎无时间看此题,因而该题得零分的考生比重较大。在已做答的试卷有以下问题:

    1.理不清几何关系。例如部分考生对最常见的“找圆心”的方法掌握不好,部分考生不在答卷上作图,而用文字表达又不准确导致扣分。

    2.文字表述不准确。本题要求回答“粒子经A点的速度方向”,正确答案为“与左边界垂直”,而有考生写成“垂直虚线”、“垂直磁场”、“垂直入射”等模糊表达;还要求回答“匀强电场方向”,正确答案为“与X正向夹角为150º,指向第三象限”,有考生写成了“与X轴成30º角”、“垂直虚线”等模糊表达。

    3.凭思维定式做题。本题第三问仅求匀速运动的时间,而有考生把此问当成中学里常见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处理。

    26

    1、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抽样数

    143872

    平均分

    5.67

    标准差

    5.17

    得分值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百分比%

    30.79

    0.1

    0.1

    19.2

    0.4

    0.4

    10.4

    2.3

    1.2

    8.1

    7.9

    1.9

    4.2

    3.4

    1.8

    3.9

    4.8

     

    2、试题分析与评价

    从得分分布图上看,此题难度较大,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但区分度不是很好,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信息题,涉及书写化学反应式和化学计算两个知识点,第(1)、(2)、(4)是根据题干信息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3)、(5)问是利用题给信息作数据上较复杂的计算。考查内容涉及中学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质量或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以及关系式法的运用,这些都属于中学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命题设计源于基础,但又在基础上有所提高,不仅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而且还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但命题设计重复、计算繁琐,若去掉考查重复知识点的第(4)、(5)问,此题不失为一道优秀试题。

    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第(1)、(2)、(4)是书写化学反应式,主要错误有:①无法完整表示出所有生成物、反应物或写错化学式,或漏写化学式如H2OCO2②配平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出错,不能较好运用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这三大规律。③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存在很大问题:如MnO42-写成K2MnO4MnO4-写成KMnO4④书写不规范:如MnO4- MnO4-,还有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混写。

    第(3)、(5)是计算题,主要错误有:①关系式错误,如第(3)问很多考虑Mn元素守恒,从而得出MnO2——KMnO4。②摩尔质量计算错误,摩尔质量的计算本来很简单,但很多学生错误,可能对摩尔质量理解有错。③将物质的量与质量混用于同一物质进行列比例式。④计算格式不规范。

    27

    1、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抽样数

    149602

    平均分

    6.06

    标准差

    6.01

    得分值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百分比%

    39.1

    0

    11.3

    0

    2.9

    0

    2.8

    0.1

    3.7

    0.2

    8

    1

    8.9

    6.6

    0

    15.29

    2、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集有机、无机和元素周期表于一体,构成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高难度试题,从抽样考生得分分布图可以得到佐证,它既考查了众多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本题命题新颖,具有独创性,对提倡探究性学习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命题贯彻了考纲要求的“源于教材,但不拘于教材”的指导思想,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上有所拓展,重在考查学生高层面的能力,学生为什么得分低,可能受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所有知识点都源于教材的影响,不敢大胆突破,局限于教材中找对应的化学反应,走入死胡同。

    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①思维凌乱,无法找到推断题的突破口,致使得“0”分的学生占39.1%。②看题不仔细,如第(2)问不写化学方程式而写生成物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学生写了化学方程式,却不是题目中两种反应物。③基本功不扎实:如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字母大小写不分,书写化学方程式不配平,电子式书写乱打点,化合价与电荷数混淆,把离子所带电荷写成化合价。④答题粗心大意,对应的物质没有填到对应的空格上,原子系数23无法区分。

    28

    1、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抽样数

    162480

    平均分

    3.13

    标准差

    2.43

    得分值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百分比%

    14.3

    15.8

    15.2

    17.5

    10.4

    7.4

    10.1

    4.5

    0.6

    3.3

    1.0

    0

    0

    0

    2、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是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并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结论的综合性实验题,也是化学部分中得分最低、难度最大的一道题。难在哪里?难在试题不常规,仿佛是考查脑筋急转弯。实验探究,重在过程与结果,对中学生而言,此题恰恰没有结果,命题者设计了陷阱,不仅中学生无法逾越,而且绝大多数中学教师也会掉入陷阱中,许多学生因不能推断MZ是什么具体物质而放弃此题。我们认为若在第(3)问中补充一个说明(如不能推断的元素可以用MZ符号代替),则此题不失为一道优秀的实验设计、实验探究试题。

    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①在第(2)问“是否要断开ab连接处”中,有些同学根本就没看清题目,没有审清“N2在继续通入”中,而造成回答“需要”。②在第(4)问中,很多同学没有弄清尾气是什么,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需处理的是NON2CO2等,对CO尾气的处理本来是很基础的知识,但在学生答卷中还是发现许多同学没有掌握好,说明许多学生基础不牢,而且语言表述还不清。

    29

    1、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抽样数

    143564

    平均分

    6.39

    标准差

    5.51

    得分值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百分比%

    24.2

    5.5

    5.7

    6.1

    4.5

    1.5

    5

    4.6

    4.1

    5.2

    3.2

    10.8

    1.7

    3.3

    2.3

    5

    7.1

    2、试题分析与评价

    紧扣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知识,题目条件给予充分、直观,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化学计算有机结合起来,考查了学生对有机化学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以酯的水解和酚与酸的酯化为主线,涵盖了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分子式、官能团、化学方程式、同分异构体等知识点。不足之处就是题中表述不严密,如(4)、(5)中没有明确是否要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导致理解上偏差,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有不少学生没有写全,以为只要写一个就够了。

    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不按要求在指定位置答题或答题超出边框范围,造成不必要失分,如第(2)的两个答案错位,把官能团写前面,把分子式写在后面。第(4)、(5)两小题的答案位置对调。书写潦草,下标的数字无法辨认,“H”元素符号写成“Cl”,导致失分。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如把“HO—”写成“OH—”,把“—COOH”写成“COOH—”,说明学生对化学键连接模糊不清。有机结构简式中多碳少碳,多氢少氢现象多,导致失分。化学方程式中不按要求写物质的结构简式而是写分子式,导致失分。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物缺“H2O”,说明学生平时学习习惯不好,不注意细节。第(2)中把分子式写成结构简式,说明学生读题不仔细。化学专业名词“羧基“,写错别字多,或用符号表示时错写为“CO2HCOOH”,把官能团等同于化学式,说明学生概念不清。

    30

    试题分析与评价

     该题是一道填空及简答题,试题目标是考查学生对植物矿质代谢、呼吸作用、神经调节等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及获取信息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

    第Ⅰ部分的题干是对某一必需矿质元素从大麦幼根不同部位向茎叶的输出量和在幼根相应部位积累量的实验结果的描述。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有关问题,除第(1)小题的问题与该实验直接有关外,其他几个问题都紧密联系课本知识,而且有四个空的答题指向都很明确:用“能、不能”,“相同、不同”作答,这样大大降低了试题难度。但试题中两个分析原因的问题的设计:要求考生理解吸收量、积累量、输出量的数学含义,分析缺氧与元素吸收量减少之间的生物学过程,还是起到了体现试题区分度的作用。

    第Ⅱ部分也是一个实验题,试题起点高,但落点低,只要考生能理解题干中“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认真分析刺激一条神经可引起两块肌肉收缩的原因,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不难做出回答。试题中对兴奋传递和兴奋传导的问题设计,既起到了考查学生的作用,也起到了检验教师平时教学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是一道好试题。

    答题情况及分析:

       从答题情况来看,第Ⅰ部分典型的错误如下:

    (1)小题,判断和解释脱钩,自相矛盾:有的学生先做了否定的判断,而解释的理由却得出肯定的判断,反映了考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审题不仔细:没看清题中的A表示输出量,B表示积累量,有把它们搞反的,还有杜撰别的名词的,如消耗量,这虽然与题干语句太长有关,但也反映了部分考生缺乏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图表题的分析能力差:根据题中坐标图,应该能得出积累量加上输出量等于吸收量,只依据积累量是不能确定吸收量的,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推断出三者之间的数学含义,只好乱说一气了;语言表达能力差:如“吸收的同时也有输出”,将生理过程与数量关系混为一谈,不是说生理过程不能反映数量关系,但要用生理过程来表达数量关系,那也要说得详细、准确点,如可以答成“幼根吸收的矿质元素一部分积累在根中,一部分输出到茎叶中”;有的学生答成“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与积累量和输出量有关”或“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由积累量和输出量共同决定”,显然语意模糊,到底怎么有关,到底怎么决定,应该说清楚;再如“没有输出量不能确定积累量”,显然这些学生不明白回答原因最好不用否定语句、而要做正面回答这一道理。

    2)小题,题中有浓度、吸收量的比较,有些学生词不达意,答成“减慢”、“抑制 ”;专用名词书写不规范,如将“主动运输”写成“主动吸收”;而分析“缺氧条件下根对矿质元素吸收量减少的原因”,答案又是五花八门:有答“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的,这些考生显然没找到该问题的关键点是能量减少,不明白缺氧(条件)→呼吸作用降低,产生能量减少(过程)→吸收量减少(结果)这一逻辑关系,而只用一个生物学事实来蒙混过关;有学生认为缺氧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而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考虑实际情况:缺氧并不代表完全无氧,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还有学生答“缺氧不能提供能量”或“缺氧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那就连无氧呼吸也没考虑了,显然是连结果也没顾及了。

    3)小题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出现错误的学生显然是对课本知识不熟悉,对矿质元素的利用情况不理解。

    4)小题,问“大麦幼根大量吸收该矿质元素的部位与大量吸收其他矿质元素的部位         (相同、不同),该部位称为         ,对第一空还答错的学生是不应该的,反映了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是极差的。第二空答错的学生,有把根毛区写成根毛的,有答成分生区或伸长区的,显然没理解根尖的四部分结构和功能,对高中课文不熟悉,初中的内容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第Ⅱ部分典型的错误如下:

     1)小题两个空的答案是一样的,把四个标号都填了,说明这些考生根本没注意或不明白“神经传递”、“神经传导”的区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对课文内容也不熟悉,高中教材中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叙述。

     2)小题第一空的“局部”电流有很多学生答成了“环形”、“感应”电流,估计他们是把这道题当成物理题在做了;第二空的“刺激”作用,有很多学生是空白,还有答成“兴奋”或“促进”等的,可能是这些学生不理解“刺激”的概念,对课文内容没理解、掌握,也没注意到题干中的提示:“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

      3)小题,很多学生答能收缩的肌肉只有左肌肉,显然这些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随机应变能力也较差,题干中有“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以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那么刺激③当然也就能引起左右两块肌肉收缩了。

     

    30.题得分情况

    已阅量

    199448

    抽样量

    199448

    平均分

    9.01

    难度

    0.64

    分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百分数

    1.6

    0.4

    1.3

    2.7

    3.79

    5

    6.3

    7.1

    9.09

    11.29

    13.89

    15.6

    12.99

    4.39

    4.6

     

     

    30.题得分情况

    已阅总量

    174858

    抽卷总数

    174858

    平均分

    4.81

    难度

    0.48

    分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百分比

    3.9

    11.29

    3.7

    19.2

    4.89

    17.7

    3.99

    21.6

    4.1

    7.9

    1.7

     

     

    31

    试题分析与评价

    该题是一道遗传题,出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查考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试题牵涉到三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这在往年的全国Ⅰ卷试题中是未曾出现过的。但只要学生能真正理解孟德尔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经典实验,是不难做好这道题的。试题中要研究种皮的一对相对性状,这对很多学生是一个考验,也可以说这是该题的一个陷阱,是能起到高考试题的选拔作用的。题中有关F2 植株的叙述虽然索罗,但对考生区分植株之间的世代关系还是有用的。

    答题情况及分析:

      从答题情况来看,典型的错误如下:

       1)、(2)小题,相当多的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按题目要求先进行判断,造成不应该的失分。对第一问的原因的回答,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答案是:“因为种皮的性状是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故种皮全为白色”,显然没弄清楚F1植株所结种子长出的植株的种皮性状应该是F2的性状,只是想当然的认为种皮性状是母本性状,根本不看是哪一代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实在是太死搬硬套了。还有的学生答成“因为种皮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而苗和穗的性状是细胞核遗传,故F1长出的植株不能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显然这些考生不明白:既然题干中提到种皮颜色也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就属于细胞核遗传这一常识。至于有的考生答成“因为生物体的性状不仅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显然是偏离了问题的方向,因为要考虑环境的影响时,一般是研究有关变异的现象;有的学生把“性状分离”写成“性状分解”、“基因分离”,简直毫无规矩可言。

       3)小题要求写出F2的表现型及比例,有的学生偏偏写成基因型;有的学生把表现型与比例的对应关系写错了;有的学生将苗颜色的“紫”字与穗型的“紧”字混为一谈,要不字迹潦草,根本无法分辨清楚;还有更多的学生没弄明白种皮性状与植株世代的关系,而将比例关系写得乱七八糟,这些都反映了部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不规范。

        4)小题,有相当多的学生可能是没读懂题目,而将第一、二空空着,有的学生干脆就乱写一气;做第三、四空的答案时,又没考虑题目中的“最可能”,而将发生基因突变的亲本写成“父”本,通过分析,如果只是父本发生基因突变,F1是不可能出现松穗植株的,所以发生基因突变的最可能是母本;还有的学生在书写基因型时将adBb写得根本无法分辨,造成不应该的失分。

    31题得分情况

    已阅总量

    193772

    抽卷总数

    193772

    平均分

    9.32

    难度

    0.52

    得分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百分比

    6.8

    2.4

    5.29

    3.9

    5.4

    3.7

    4.69

    4.1

    5.4

    5.09

    6.49

    得分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百分比

    6.49

    7.4

    6.8

    6.7

    5.49

    5.99

    4.8

    2.99

     

     

     

     

    4.对中学各学科教学建议

    4.1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建议

    1)夯实基础,熟练技能。今年的物理题都有一定难度,只有物理概念清楚、物理图象明了、物理过程明白的学生才能考得好成绩,一味去抓难题、怪题、刁题会适得其反。题目是做不完的,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解出各类型题目。第25题,寻求对题目的整体思路和完整的解答过程,物理思路不清楚的很难拿高分。

    2)实验教学要加强。22(1)考查机械能守恒问题,但居然有近五分一同学得零分,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22(2)是电表扩大量程的问题,3+X高考科目设置以来,实验题的能力要求提高了,从原理、操作到数据处理,都有新的要求,今年还考查了误差分析,要求学生能从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两个方面去思考。不加强实验教学,要想得高分是不现实的。

    3)注重素质教育,加强能力的培养。题目一般很长,又设置了一些陷阱,需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今年的第2425题,物理过程一环扣一环,只有有较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同学才能迎难而上、化难为易,一步步迈向胜利。

    4)突出数学能力的考查。今年的选择题部分对数字运算的要求有所提高,且牵涉多题,对识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主观题中每个题的计算量都很大,尤其文字运算量较大、要求较高。

    5)提高文字表述能力。今年实验题对文字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的表达应力求准确、科学、简练。

    6)要培养学生解题的好习惯。好多同学物理量不用题中给的符号,也不用物理学中规定的符号,而是自己另立一套,既不说明,又彼此矛盾。在主观题中每个题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些同学自己设置符号,自己制造混乱,导致全题错误。根据题目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文字解,再代入数据得到数字解的解题方法没有被大部分同学所掌握。列方程不用题给或约定俗成的符号。另外,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对做完的试题会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如实验题的电路连线问题,若能发现并联会烧毁电源,学生便会改为串联。

    4.2对中学化学科教学建议

    从今年高考学生答卷中出现的主要错误及得分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学应强化规范书写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从今年理综化学卷26——29题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看,今年考生丢分最严重的是书写不规范,如把“H”元素符号写成“Cl”,把“HO—”写成“OH—”,把“—COOH”写成“COOH—”,还有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字母大小写不分,书写化学方程式不配平,电子式书写乱打点,有机结构简式中多碳少碳,多氢少氢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并非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欠缺,而是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板书一定要规范、工整,强调规范、工整的重要性,在作业批改时发现学生有不规范书写情况的要及时指出,要督促学生改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基础教学  适当扩展知识面

    从今年高考化学卷学生答题情况分析,还有较多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存在很大问题:把MnO42-写成K2MnO4、把MnO4-写成KMnO4,不知道K2MnO4KMnO4在溶液中是否能电离,还有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混写。再如摩尔质量计算出错,摩尔质量的计算本来很简单,但很多学生出了错误,可能对摩尔质量理解有错。还有将物质的量与质量混用于同一物质进行列比例计算,有相当多的学生计算格式不规范。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双基”教学,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适当扩展知识面,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均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超纲题。

    3.重视数字运算能力的培养

    26题第(3)(5)问计算看,很多学生关系式、数学表达式都正确,而最后计算结果出错而丢分,还有部分学生化学式量计算出错,这些看似简单,其实反映出学生数字计算能力不强,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也要注意数字运算能力的培养。

    4.加强读题指导  培养学生读题、审题能力

    从今年理综II卷学生丢分情况分析,较突出的有29题第(4)(5)问答案错位,这个错位绝大多数学生是读题欠仔细,把EF看错了,第(2)问把分子式写结构简式,还有28题第(2)问有三、四成的学生回答“需要  防止倒吸 ”根本就没有看清题目中给出的“仍继续通氮气”,这些现象表现出学生读题不仔细,没有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没有看亲清题目的要求。丢掉了很多冤枉分。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读题指导、训练,强调关键字、词、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读题、审题能力。

    4. 3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建议

    1)夯实基础,培养技能  

    每年的高考题都是以基础题为主,近两年的填空题甚至出现了课文中的原话,但学生答题的情况并不理想,学生不会将试题情境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对基本概念不理解,也不会运用,或用起来漏洞百出,这是不能全部责怪学生的。如今年的试题中要用到的“主动运输”、“性状分离”,有很多学生连字都写错了,相信平时就错过,教师们可以回忆一下,把这些概念讲清、讲透了吗?学生接受了吗?有了错误帮学生更正过吗?平时的教学中不应该只追求新、奇、难题,不妨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本内容变成试题,训练学生解题的方法、技巧,千万不要以为只考书上的内容太简单、没意思!

    2)加强实验,训练思维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教材中每一句结论性的话都来自相关的实验,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再现实验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原则,熟悉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如今年的选择题第1题,只要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对照原则,是不难做出正确选择的;非选择题30,如果教学中把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当成实验来对待,而不是照本宣科,相信学生是能够理解刺激、兴奋、传导、传递等这些概念的。

    3)强化规范,端正态度  

     生物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一整套规范的符号和专业用语,正确对待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学好生物的基础。有很多学生总以为生物反正是多用文字来描述,用数字符号表示的时候少,就随便遣词造句,这种态度是学习生物之大忌。应该明白:概念是经过人们长期的抽象、提炼的结晶,是不能随意改动和使用的。教师平时在教的时候一定要教得规范,不让个别学生觉得随意可行,自然可以让学生少出错误。如果将“性状分离”说成“性状分解”、“主动运输”说成“主动吸收”、“输出量”等同于“消耗量”等等,无疑将颠覆整个生物学的学科体系,还有什么可以适从的呢?毫无规矩,又哪肯受约束?规范教学,也应作为教学的情感目标。

    4)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是对生物科学素养的总体要求,综合运用就是要解决问题。问题产生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则要求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中学生不可能从事更多的实践活动,中学阶段的生物学只可能更多地建立在前人的实践(实验)之上,所以要一切从实验出发,学别人想办法,替别人想办法,运用生物学知识去寻找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方法,这是提升能力的途径,也是将来指导实践的准备。离开实验,脱离问题,只记住结论,不研究实验原理,不探讨实验方法,不分析实验结果,碰到问题将束手无策。例如31题的实验,其实与孟德尔的经典实验毫无区别,但几个“如果”问下来,有些学生是毫无准备,目瞪口呆。如果平时做过探究,有了准备,虽为纸上谈兵,但是解决这类问题还是游刃有余的。高考的选拔作用正在于此。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南大学各级领导、老师、省质检组老师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学老师康敏、张立中、肖民主、苏武军、刘映连、彭锴、雷红辉、孙波等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文中出现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教师指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