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 “去语文化”折射教育之忧

    时间:2010-03-16 08:29:54  来源:  作者:

  •  

      幼儿园放学统一用“Byebye”打招呼;北大中文系老教授投稿,正确用语被编辑两次误改;上海多所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取消语文科考试一事……这些事件令政协委员对语文教育忧心忡忡。不少委员在提案中疾呼,应纠正大中学校存在的 “去语文化”倾向。(《广州日报》314)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远道的和尚会念经”,国际上汉语的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留学生大多对汉语兴趣盎然,比如说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报考人数近几年保持大幅增长。毫无疑问,“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境况是不正常的,国内汉语教学地位不断下降,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鉴赏水平不容乐观,这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反思。而今,委员疾呼纠正学校存在的“去语文化倾向”,对于提高语文的地位,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及时雨”。

     

      前些时日,一篇名为“中国英语考试毒瘤”的文章成为各大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文章指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大量时间,荒废正常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用“祸国殃民”来形容当下的英语教育,虽有些言过其实,但偏激中也不乏警醒。

     

      中国人学习英语已经背离了学习的初衷,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背离了英语本身的语言工具价值所在。和英语的表面强势相比,汉语遭遇了实质的忘却和落寞。据报道,近年来,在很多中小学举行的语文考试中,“错别字识辨”、“汉语拼音认读”等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得分率常常不足60%。有的孩子甚至连简单的“的”、“地”、“得”和最基本的标点符号用法都不会。“一篇500多字的周记中就有40多个错别字,而孩子们和家长却并不着急,认为先学好英语和数学为重。”当越来越多的人“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时,已没有人用时间和精力问津汉语能力的高低。

     

      语文课程作为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其完美人格,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使大学生在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当然,语文受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方面讲,存在教材老套、师资力量偏弱、精力投入不足、学分权重低等问题,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影响力和教学质量。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凝聚力。法国为抵制英语的文化侵略与霸权,不惜从立法层面上捍卫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难道我们的母语就没有打一场“保卫战”的必要吗?面对日渐萎缩并消亡的母语,我们能够坦然处之吗?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出现断层,不决定于学习和吸收了多少外来的所谓精华的东西,而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否传承了下来。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堡垒,尤其是作为人才汇集的重地,倘若连学校都不能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又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