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09 20:55:09 来源: 作者:桃花源一中 刘奎松
十九大报告指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新期待,生态环境是重大民生问题,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30多年前人民群众看重生活,现在注重生态;30多年前人民群众追求温饱,现在要求环保。指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成为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又是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的。因此,“保护环境,教育为本”。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要把物理教学作为一个渗透环境教育的阵地,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一、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环境教育主阵地之一的物理学科,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我们可以通过核物理、热力学、噪声、能源与环境、静电除尘等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有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对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只有他们才是21世纪的主人。
只有通过环境教育才有可能使人人懂得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一件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一句话,未来社会的人,素质是否健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未来社会的人,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否有较强的责任感也是由教育决定的。人的环境保护知识越多,环境保护意识越强,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就越高,环境保护行为就越积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和挖掘教材,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时代对物理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2、环境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硝烟弥漫的战场有爱国主义,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有爱国主义,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同样有爱国主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如: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0个在我国,天气预报中可以看到有关空气质量指数PM2.5的报到和听到有关雾霾橙色预警、黄色预警;我国的大气污染还有扩展的趋势。据估算,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300亿元。我国500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1000万立方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50座,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1200亿元。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13.4%,远远低于29.4% 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便如此,我国森林仍以每年50万公顷的速度锐减,同时也使不少珍稀动植物减少、濒危,甚至灭绝。2017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覆盖范围近27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6亿。雾霾污染最严重时,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为680微克/立方米,连续46小时大于3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市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严重影响民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尽一份心献一份力,就是最具体和生动的爱国主义。因此,将环境教育纳入爱国主义范畴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标志。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资源观、环境观、道德观的变革,也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今天的学生,就是祖国明天的主人。在物理教学中对他们渗透环境教育,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使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就像绿色的种子,撒向各行各业,不仅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力军,甚至能起到“教育一代人,影响三代人”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工程。
二、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作为环境教育主阵地之一的中学物理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因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寓环境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位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教学中指出: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利用,使人类获得了大量的内能,给人类文明带来了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了危害。为了减轻或消除污染,人们做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如:改进燃烧设备、加装消烟除尘装置、将一家一户的供热改为集中供热。
在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指出:能量守恒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无忧无虑地滥用能量,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同时指出,每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为另一种形式时,一定量的能量就被转化为无效状态的能量形式(即被耗散),构成了污染,而且转化的速度越快,污染的速度也越快。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从科学的本质上认识节约能量,节约就是保护环境,而奢侈浪费不仅有违社会公德,也是违反热力学定律的非环境保护行为。
高中物理教材第二册«能源、环境»一节指出: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能源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等等,开发新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水能、风能、太阳能等都是清洁能源,我国建设的集发电、抗洪和环境保护于一体的三峡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太阳能十分巨大,据估计,太阳能射到地球的能量,每年可达1024J;我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如:太阳能电池、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站等。
通过环境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明白人类社会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4的正确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
2、利用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进行环境保护,首先应在思想上增强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然后才会有自觉的环境行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结合实际情况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只有让“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观念深入学生的心里,他们才会真正理解:“今天的环境保护,就是为了明天的更美好”;“爱我家乡,美化桃花源”;“我的付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祖国”。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地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境行为。
3、利用实验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实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实验与课本知识的结合,还要注重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之一的物理课程与环境密切联系,如:实验教学中的节约材料、节约电能、尽量减少干电池的使用、实验后废弃物的回收和妥善处理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显得直观、生动、具体,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果也会更加好;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的环境行为和环境道德,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达到认识与情感以及行为的统一。
4、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补充,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课外调查活动和课外知识讲座等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境教育。
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后,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噪声以及对噪声的有效控制,仔细观察机动车排气管的特点与作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现场观看桃花源古镇绿化建设中为了提高营养效率和节约水资源,采用的滴灌和喷灌。学习“能源、环境”后,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方面的材料,要求学生参观学校沼气和进行社会调查:调查附近居民及自己家里有无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各种小型电子节能电器、节煤炉和无氟冰箱以及使用情况,看看有没有浪费能量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并进行节能和环境保护宣传。
我们要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将知识教育转化为观念和行为教育,使当代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避免重蹈前人之覆辙;使环境教育和宣传由学校向家庭、社会辐射,共同筑起一个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的主体网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湘公网安备 43072502000286号